我的墨尔本实习与毕业设计小记
投简历那些事:聊聊我的 24 SUM Intern 申请
Everything is not set in stone && 爱拼才会赢
当时看到墨大有一门可以在暑期参加的 Intern 课程,我挺心动的,但材料里写着要求提供至少一学期的成绩单。眼看申请窗口马上就要关闭,我特意去 Stop1 咨询了一下,结果工作人员跟我说可以先用本科成绩单替代。这下简单多了,我拿着澳本的 Distinction 成绩单就开始了申请之旅。
起初的一个月并不顺利。每天早上醒来简单吃个早饭,就开始物色当天有什么新岗位,然后让 GPT 帮我根据 JD 改 Cover Letter 和 CV。中午休息后继续投简历,看看有没有新的合适岗位,再改 CL……(当时觉得在国外投简历真是麻烦,直到后来投国内岗位,才发现自己真的是 too young, too simple 😂)。那段时间要么是石沉大海,要么收到回复说竞争激烈,每天都挺焦虑的。
不过转眼到了 11 月,运气似乎开始转好了,陆续收到了笔试和面试机会:
📌 Oracle 笔试
这是第一个笔试邀请,大概十几个人被安排在一个小屋里写卷子。题目本身不难,但因为要手写,写到最后手都有点僵。最后还有个英文水平测试,感觉很像当年中考英语语法题的既视感。
📌 Lenexa Medical 面试
我的第一个面试。那时候摄像头还没寄到,我只好用侧方角度露脸(很不好意思)。面试时是三个人对我一个:
- 一位印度籍 CEO,主要介绍公司背景。
- 一位中国面试官,会给出产品制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,我需要提出解决方案。
- 另一位技术面试官(也是中国人),可惜他的英语我有点没跟上,或者可能是专业术语听得不太清。
说实话,那场面试气氛挺紧张的,我内心很慌。
📌 墨大 Digital Estate Internship Program 面试
可以说这面试几乎没啥面试感,大家就是自我介绍了一下,Ben 简单讲了讲团队和职责,然后我们就都通过了。感觉就是简历过了筛选,面试只是走个形式。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女生连自我介绍都没准备,场面非常松弛。
📌 TradieCart 面试
这是我的第三个面试,当时我已经和墨大签了,所以心态很轻松,主打一个“聊聊天”。面试聊了半个小时,氛围很顺畅,我们聊了背景、LLM、公司业务、未来规划等。现在回头看,虽然当时聊到的很多内容在后续学 NLP 时都用上了,但那会儿自己知识面还是太浅(只学了 IML,还不知道信息可以以向量形式存储)。
📌 还有一次面试(最终没去)
当时已经找到实习,加上 CV 里写得有点放飞(吹牛吹大了 😅),再赶上正好要去旅游,就直接拒了面试邀请。
小结
整个申请过程虽然挺折腾,但也让我收获了不少。一路从焦虑到拿到 offer,从紧张面试到松弛应对,算是人生中一次小小的历练吧。也体会到“爱拼才会赢”的含义:即便一开始不顺,但只要持续努力,机会总会来的。
我的墨尔本大学 Digital Estate Team 实习小记
24 Sum 学期,我在墨尔本大学参加了 Digital Estate Internship Program,主要是和校园地图 —— MazeMap 打交道。说白了,就是让地图和页面看起来更顺眼、用起来更顺手。
实习内容挺杂的,但也正因为如此,我学到的东西比预期多不少。
日常工作
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维护校园地图:
- 增、删、改兴趣点(POI)
- 更新施工区信息
- 确保地图数据及时、准确
虽然听起来像是重复的体力活,但其实挺有意思。尤其是看到有同学或老师真的是按着我维护的地图去找教室时,那种成就感还是挺强的。
除了地图维护,我也接了不少技术挑战:
- 做了支持多图上传、直接拍照上传的功能
- 系统会自动按房间名命名、分类保存文件
- 提供一键下载全部照片的功能
技术上,MazeMap 自带成熟后台,日常维护几乎是 0 代码。但我做的新增功能用到了 HTML、CSS、JavaScript,空间数据靠 ArcGIS,数据库用 SQL。
其实一开始我对 GIS 并不熟,这次实习动手练了不少。到后期甚至觉得搞地图比单纯写页面更有趣,越做越上头。
团队协作
实习不只是写代码这么简单,沟通和协作也是每天都要练的能力。
每周我们都有例会,和团队一起讨论需求、同步进度、解决问题。如果没啥特别重要的事,例会就是大家轮流说说上周做了啥、下周打算做啥。我记得最短的一次开了不到 10 分钟就结束了,但要展示新功能 Demo 时,会议时间就会拖得比较长。
也是在这次实习里,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那种“外国职场 chill 氛围”。我们通常周一中午开会,办公室里大概也就三分之一的人,其他人都在 home office。有同事还会带狗狗一起上班,很可爱。基本上周一、周五都是大家自选 Work from Home,其他时间也都比较随意。
我的感受
这次实习带给我的远不止技术上的提升。
我最大的收获是体验到了一种不同的工作方式。他们更看重结果,不太在意过程。没有人要求你每天在办公室坐满时间,例会也可以请假或者在线参加(我自己倒是每次都坚持线下)。至于你用什么技术栈、花多久写完,也没有特别苛刻的要求。
对我来说,这三个月不仅是多了一段实习经历,更像是换了个视角去看工作、看团队、看自己。学分搞定了,后面的学业压力小了不少,也提前给自己攒下了一份轻松感。
希望以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,都能像这次实习一样,找到自己的节奏,干好活,也享受过程中的乐趣。
毕设项目:AI Chatterbox 小记
我的毕业设计项目是在墨尔本大学和几位小伙伴一起完成的,我们的团队叫 REDBACK,项目目标是开发一个 AI Chatterbox(SWISP GPT)。说白了,就是把传统纸质占卜盒(chatterbox)搬到网页上,让 AI 自动生成各种「what if」类假设问题,引导用户发散思维、激发脑洞。主要是替代人工出题,省纸环保,还能给艺术馆、课堂这些场景用。
一开始的迷茫
刚接手项目时,说实话真的挺迷茫的。最初我想用 Python + Flask 搭个简单后台,毕竟写得顺手。但后来发现团队其他部分用的是 Node.js,为了统一技术栈、方便后期维护,我果断切换了 Node。
也纠结过是不是找个现成开源项目改改,结果研究了一圈发现:改别人东西比自己写一个还累,各种兼容、改来改去的坑让人心态爆炸。于是就咬咬牙从 0 搭起,虽然累但写得安心。
我的主要工作
- 初版系统搭建:一步步把 React、Node.js、MongoDB 搭起来,让系统从文件夹堆变成能跑起来的网页。
- AWS 部署与维护:把系统跑到云端,搞定端口、证书、内存管理等云部署的小坑,保证能稳定用。
- 单元测试:写主要功能的单元测试,争取上线前提前踩掉 bug(虽然上线后还是难免踩几个 🙃)。
- Admin 页面开发:开发了管理端页面,可以让管理员方便地预览数据、导出数据、管理交互记录,用于后续研究和改进。
- 技术栈文档编写:把部署流程、接口设计、架构思路等整理清楚,方便后人维护和扩展。
团队合作那些事
我们团队氛围真的特别好,虽然没想到我成了组里 唯一 的男生,但意外的是大家都挺好相处的。经常和 Vicky 拌嘴(主要是嘴皮子功夫较量 😂),被 Lydia 嫌弃“嘴碎”,每次开会时她都一脸“求你安静点”的表情。
我们小组内基本上每周都会有一次线上会议和一次线下会议,除此之外,每周我们都和 mentor 开会,更新 Trello 上的任务卡片,看看还有哪些 ticket 卡着没动。每个月和 client(老师) 开会一次,讲进度、聊需求变更、展示 demo。
我们最终实现了哪些功能?
✅ 基于网页的平台:直接浏览器打开,不用下载 App,随时扫码能用,适合各种场景(尤其是艺术馆、课堂)。
✅ AI 自动生成 “what if” 问题:基于用户输入主题,实时生成 8 个假设问题,引导用户发散思维、批判性思考。
✅ 多语言支持:方便不同语言背景的用户都能轻松上手。
✅ 免登录体验:不需要注册账号,打开就能用,降低门槛。
✅ 自适应问题生成:根据不同主题动态生成内容,保证相关性和多样性。
✅ 数据收集与分析:安全保存用户交互数据,用于后续研究。
✅ 输出过滤:确保生成的问题内容安全、合规,不会冒出奇怪或不当的话题。
✅ 用户反馈机制:用户可以对体验和问题质量打分、留评价,方便我们改进。
✅ Admin 管理端:管理员可以预览数据、导出交互记录、管理数据,为后续分析提供便利。
总结
这次毕设项目对我来说绝不仅仅是“写了个系统”那么简单。它是一次完整的、从 0 到 1 的项目落地体验。从起初的混乱和迷茫,到 AWS 上顺利跑通第一个版本,再到一边修补一边完善,过程虽不轻松,但成就感满满。
最重要的是,这次项目让我真正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乐趣——有坑一起踩,有 bug 一起熬夜修,有进展一起开心分享。希望未来还能继续做出更多从小想法变成真作品的项目。
